,|玉林路上的诗意与烟火

“九天开出一成都 , 千门万户入画图 。”凭借着休闲宜居和良好的城市环境 , 成都连续11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 。人文气息与市井气息交织 , 一半诗意一半烟火 , 一直是这座城市独特的生活美学 。
幸福感来源于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 , 而社区则是承载日常生活的重要空间 。如何做好社区精细化服务 , 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 , 让千门万户的幸福指数持续“做加法” , 成都一直在思考和实践 。
成都市武侯区玉林街道就是这一实践的成功案例之一 。通过创新社区治理方式 , 整合激活资源 , 完善社区功能 , 不断提升服务能力 , 玉林街道已成为成都高品质社区建设的样板 。
创新服务 , 打造邻里社交空间
沿着锦江一路步行 , 经浆洗街转入黉门街 , 巷口一个大大的“黉”字令人眼前一亮 。
【,|玉林路上的诗意与烟火】“黉”字在古代意为学校 , 黉门就是学校的大门 。清代陕甘总督杨遇春的家族曾在此开办学堂 , 川蜀俊才云集于此 。这条如今被装饰以青砖、古色古香的黉门街 , 便是成都的一条文脉所在 。
今天 , 玉林街道黉门街已经变成了宁静的社区 , 不再是学堂 , 但它依旧以充满人文关怀的方式 , 营造着一个开放包容、品味独到、和谐温暖的生活空间 。在这里 , 黄发垂髫 , 怡然自得 , 生活既安逸 , 又充实 。
在黉门街的“邻里生活体验中心” , 十几位老阿姨围着一张桌子忙个不停 , 有的切空心菜 , 有的包粽子 , 嘴上还摆着龙门阵 , 其乐融融 。她们正在为社区无法自理的空巢老人精心制作爱心餐 。
被大家亲切地称为“刘四嬢”的社区居民刘道笠是这个“奶奶厨房”的组织者 。2016年 , 刘道笠将家旁边的阳光棚改成了活动室 , 摆上桌椅板凳 , 为空巢老人提供餐食 , 还给腿脚不便的老人送餐 , 只收取成本费 。这样的善举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 。如今 , “奶奶厨房”升级为黉门街道社区生活互助平台 , 黉门街社区推出了“奶奶名厨”社区餐厅 , 餐厅20%的利润将作为社区基金 , 为80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送餐服务 。
“老人的问题有了眉目 , 那居民的其他需求呢?他们希望有更丰富的文化空间 , 还能兼顾教育公益培训等 。”黉门街社区党委书记申明辉介绍 , 2018年 , 社区成立了全省首家居民服务公司 , 运用市场机制与社会资本合作 , 建立了黉门街邻里生活体验中心 。体验中心设有城市森林读吧、奶奶名厨、黉门社区学院、艺术培训等社区生活服务项目 , 打造出社区居民可参与、可体验、可共享的社区空间 。
申明辉说 , 通过政府主导、企业主体、商业化运营实现“公益化+市场化+长效化”机制 , 居民获得了生活的“便、利、益” , 社区经济由原来向政府“拿”朝着向市场“挣”的转变 , 社区党委说话更有底气 , 社区服务更有动力 , 服务居民更有能力 。
讲述老成都故事 , 街区就是平台
“走到玉林路的尽头 , 坐在小酒馆的门口……”一首《成都》唱出了成都人的乡愁 , 也唱红了一条玉林路 。这里不仅是本地居民的生活空间 , 更成了四方游客接踵而来的网红“打卡地” 。

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