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医百家药论荟萃》联想记录

该书《中医百家药论荟萃》由重庆市著名中医专家王教授主编 , 鸡年修订出版 。对于这样一部以临床专著、本草专著、百篇经典、中国历代文学笔记等600多种文献为基础的工具书来说 , 它是一部集圣贤哲言、道家文章于一身的工具书 。不敢说三道四 , 只能说说看完之后的一些联想 。
文化潮流中医文化的复兴 , 让绝版的中医书籍火了起来 。
2015年11月10日 , 《重庆晚报》: 《青蒿素带火中医绝版书 , 50元定价炒到3000元》上出现了一个醒目的标题 。报道说:“随着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 , 青蒿素一时间成为热搜词 。20年前重庆一位著名中医编纂的一本中医书 , 因为‘青蒿’热潮 。”这里说的是重庆出版社1997年1月出版 , 王教授主编的《中医百家药论荟萃》这本书 。书中有葛洪《肘后方》治疗疟疾的方子:“治疟寒热:持青蒿 , 以两升水浸之 , 绞汁而服之 。”有5000多种疗效独特的验方、单方、秘方 , 其中与疟疾治疗有关的有几种 , 如大黄一元、人参一两、巴豆一分、半夏一升、马钱子浓水磨等 。屠呦呦获奖的消息给中医界带来了惊喜 , 也给国人带来了震撼 。使人们对中医的认识再次升华 , 开始重新审视和重新定位中医在社会、家庭和个人生活中的重要性 。
倾向性 , 又称“取向” , 是文化传播中的普遍规律 。正能量的传播 , 必然带来积极向上的思想和汹涌澎湃的潮流 。屠呦呦作为中医的代表 , 她的荣誉给中医带来了荣耀和希望 。青蒿素治疗疟疾作为中医的一项成就和研究方法 , 给中医带来了思路 , 也带来了思考 。为了实现“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”的目标 , 中医文化需要更清晰的引导和指引 。
传承的延续 , 中医经典的回归 , 拓展了中医的研究道路 。
中医古籍浩如烟海 , 是我们的祖先留给中国人民 , 留给全人类的法宝 。人的精力是有限的 , 一辈子也不可能把这些书都看完 。因此 , 一方面要精心挑选和阅读一些重要的经典 , 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别人对经典的整理、编纂和摘抄来获得更多的信息 。这种群体间的互助、互动、互补 , 成为人们接触经典、了解经典、运用经典的重要途径之一 。103010针对的是后一种传播模式 , 试图通过阅读工具书这种捷径 , 让更多的人开阔视野 。全书分为两部分:第一部分介绍了单味中药 , 列举了400多种临床常用药物的全部论述和方剂 。每一种药都以一般的介绍开始 , 以备注结束 。道理见之于理 , 前后有提示 , 让人一目了然;条目按笔画排列 , 内容分层次表达 。提纲挈领 , 逻辑清晰 , 普通人也能掌握 。以下是中医专题《论语》 。它包含了历代医家的用药规则、各种疾病的主药、各种症状的适应症、采集与鉴别、药物的配制、汤剂的用量、用药注意事项等全部内容 。跨越《中医百家药论荟萃》以来的时空 , 群星闪耀 , 高见迭出 , 精华与光彩 。阅读这些文献 , 不仅有快速搜索相关知识的便利 , 还可以通过看组书要领直接使用 。也是吸引人进入房间的钥匙 , 开启了千宝之门 , 方便寻找原作 。一本总结了许多知识的书
要保证中医传承的延续性 , 关键是要把功夫下在根上 , 扎扎实实地把历代经典原著打通、理解 。有些东西 , 之所以在传承过程中变得陈腐、变性、废弃 , 说到底就是没有遵循传承规律 , 在进化过程中扭曲或阉割了古人的本义 , 一知半解地讲医学 。《黄帝内经》 , 跳出“以药治医”的传统净化方式 , 从立体的“药论”出发 , 讲的是药与人、药与治、药与病、药与方的纵横关系 。它系统地整合了中医药理的古代解释 , 充分再现了医学的活灵性 , 体现了“凡药皆可用 , 或其气息 , 或其味 , 或其味 。”“治病以其偏胜 , 即其自身资源”的思想(徐大椿 , 清代 , 《中医百家药论荟萃》)可以补偏胜而治弊 , 调和五脏六腑 , 深寻其因 , 而沾沾自喜 。
【《中医百家药论荟萃》联想记录】

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