是谁导演了圣诞档的崩盘?

是谁导演了圣诞档的崩盘?

文章图片

【是谁导演了圣诞档的崩盘?】是谁导演了圣诞档的崩盘?

文章图片

是谁导演了圣诞档的崩盘?

文章图片

是谁导演了圣诞档的崩盘?

文章图片

是谁导演了圣诞档的崩盘?

文章图片


头图由豆包生成 , 提示词:圣诞电影
刚刚过去的圣诞档期 , 内地电影市场创下了近十五年以来的最低纪录 , 票房总额为8026万元人民币(即平安夜与圣诞节两日 , 含服务费) 。 值得一提的是 , 2011年国内银幕数只有六千块 , 而现阶段这一数字则在八万块左右 。
电影数据的大幅下跌 , 引发了广泛的关注 , 毕竟这是一个理论上最受益于口红效应的行业 。

可在针对影市遇冷的分析中 , 放眼望去尽是荒腔走板的外行论调:有的倒果为因——如没有新片上映;有的不懂装懂——如电影质量不行;还有的尽显幸灾乐祸之能事——如电影干不过短剧 。

以上说辞以其不专业的程度来看 , 原本不值得一辩 , 无非是本就不看电影的人在相互印证自己的偏见 。 但由于它确实能在“小圈子”里“蛊惑人心” , 造就一批自以为是的“懂王” , 又还是存在略作澄清的必要 。

我记得王小波说过一番话 , 大致意思是 , 每当碰到有人装蒜 , 就一定得有人出来说一些令他不舒服的话 , 不是为了改变他 , 而是要让这种人知道 , 大放厥词是有代价的 。
影评人波米对2024年圣诞档数据滑坡的分析极具建设性 。
首先 , 他认为“大盘缺新片”的说法是因果倒置 。

真相不是没有新片上映 , 所以档期拉垮 , 而是档期先垮了 , 所以没有新片涌入 。

其次 , 他认为国内的圣诞档在2021年就已经名存实亡 。

之所以今年才被大家意识到 , 是因为前两年的平安夜恰逢周末 , 尚有“非工作日”这个遮羞布 。 而一个成立的档期 , 完全可以排除工作日与非工作日的影响 , 显而易见的是 , 如今的圣诞档已经不能做到这一点 。

那么 , 2021年的圣诞档到底发生了什么呢?

头一件事 , 是电影《长津湖》超越《战狼2》成为中国影史票房冠军 , 并造就了一句影响至今的网络流行语——“看完《长津湖》 , 再无圣诞夜!”

说到这一点 , 我可以提供一桩近日经历作为参考 。

平安夜当天打车 , 刚一上来 , 司机非常健谈地聊起了圣诞 , 说上海今年的节日气氛很淡 , 几个热闹的商区几乎没客人 。

我问:“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。 ”司机讲:“你没刷到《长津湖》和平安夜的短视频吗 , 我一打开手机都是这些 。 ”我告诉他:“那是因为你看完了这个视频 , 算法就会一直给你推同样的内容 。 ”

在我看来 , 这场意外的对话其实是一个验证电影媒介属性的鲜活案例 。 都说没人看电影 , 但一部电影在社交媒体的持续发酵 , 甚至会令一个重要节日的商业活动降格 。
这一点 , 游戏做不到 , 短剧做不到 , 短视频仅靠自己的站内内容也做不到 。

2021年圣诞档的第二件事 , 则是电影《平原上的摩西》在预售票房大好的情况下宣布撤档 。
虽然出品方已将片名里的“摩西”改成“火焰” , 但仍未避开好事者的口诛笔伐 。 《平原上的火焰》的临时撤档 , 在业界引发了一轮寒蝉效应 , 令后续的重磅新片不再选择圣诞档发行 , 这宣告了这一传统贺岁档的事实性消亡 。

在这两部电影一扬一抑的际遇之间 , 也正贯穿了近年影市起伏的隐秘线索 。
在我看来 , 当前导致中国电影市场票房不佳的矛盾主要有三点 。
其一 , 是持续数年的疫情 , 令电影行业没有生产“重工业大片”的条件 , 客观上导致了卖座电影的供不应求 。

这一周期性的困难 , 会随着时间自然缓解 。 在马上到来的2025年春节档 , 就已经定档了《封神第二部:战火西岐》《哪吒之魔童闹海》《唐探1900》等多部足以拉动观影人次的A级商业片 。
其二 , 是产业下游的不确定性增加 , 法定流程受舆论干扰严重 , 表现为取得公映许可且进入院线发行的电影 , 常于公映前撤档 。


推荐阅读